玻璃去非标:道阻且长 不行不至

【中玻网】平板玻璃非标产品的生产由来已久,其主要原因是由于近年来玻璃市场产能增加迅猛,行业产能过剩,市场供需矛盾加剧,生产企业尤其是产能聚集区的生产企业竞争压力非常大,普遍存在降价意愿,在下游需求端的倒逼下,玻璃非标产品陆续流向市场,在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下,非标产品生产企业的涉及范围逐步扩大到全国各地。

  非标玻璃流入市场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行业的供给量,加剧了市场供需矛盾,更重要的是非标产品厚度较国家标准存在一定差距,强度较弱安全性能不高,非常大阻碍了行业的健康发展。

  近年来在中国玻璃建筑和工业玻璃协会的推动下,相关部门开始关注玻璃行业的非标产品情况,并逐步加大了对部分存在安全隐患的非标产品的检查处罚力度。进入2019年下半年,去非标工作更是频频成为行业焦点,为此笔者特梳理今年下半年行业去非标工作的时间线如下:

  6月19日,颜色玻璃行业第三次市场研讨会在山东枣庄举行。参会企业决定从7月1日成立颜色玻璃监督监察委员会,定期市场巡查,为今年去非标工作拉开序幕;

  7月5日,中国建筑玻璃与工业玻璃协会在武汉召开,协会强调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国办发【2016】34号文等政策要求,加快推进玻璃行业去产能、淘汰落后进程,将去非标工作作为今后一段时间的要点工作展开;

  8月初,东北地区浮法玻璃生产企业开始执行去非标工作;

  8月18日,西北9家生产企业齐聚西安召开行业会议,厂家达成一致决定9月1日起取消非标产品的生产;

  8月26日,协会主办的第四次颜色玻璃市场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明确了“非标”产品范围,即建筑类非工业品的玻璃产品,包括幕墙门窗、制镜、家具等领域,不包含汽车玻璃、3.2mm家电等工业品用玻璃和5.5mm外贸产品。并决定自9月1日起通过企业自查与企业协会巡查的方式,检查“去非标”工作执行情况;

  9月24日,工信部及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接到举报,前往沙河地区对各玻璃生产企业的“非标产品”进行突击检查。与此同时,在行业协会的带动下,颜色玻璃“去非标”监督检查小组自9月22日至24日开展了为期三天第1阶段督查工作;

  10月22日,“中国玻璃行业优化产业结构,提质增效高质量发展的高层论坛”在长沙举行,国内各企业领导参会,去非标工作作为本次会议的主要议题之一;

  11月7日,湖北5厂共聚武汉,为落实长沙会议精力,企业达成一致签订去非标行动纲领,自11月8日起停止4mm以上非标厚度浮法玻璃的生产,参与行动企业覆盖湖北全部的7个浮法厂家;

  12月6日,西南三省一市15家浮法企业签订区域去非标行动纲领,计划自2020年1月1日期停止3.5mm以上非标厚度浮法玻璃的生产。

  尽管下半年行业内“去非标”工作接连开展,但从实际效果来看,与之前预期有非常大差距,效果甚微。生产企业在短期生产国标后,受各因素影响,又重新走到非标生产的老路上来。究其原因,一是由于非标市场有广泛的市场需求,在完全公开的市场环境下,往往是需求决定生产;二是由于去非标工作多是区域性行动,不能做到全行业的步调一致,厂家对去非标心存担忧,自家去非标后市场份额存在被外围企业抢占的风险;三是没有形成长期有效的监督机制,“去非标”的督查风暴过后,在需求温床的滋养下,生产企业自然会迎合市场需求。

  当前企业去非标工作,犹如孤独的旅人独自在迷雾中前行,现阶段既没有顶层设计者对行业规范的明确政策性指向,更难形成自下而上的渠道规范,只能通过生产企业的自律生产和企业间的巡回自查来推进去非标工作,其执行难度和落地效果可想而知。

  道虽弥,不行不至。尽管今年玻璃行业去非标工作进展受阻,但也需要看到生产企业为去非标而付出的努力和新进展。往年的去非标工作大都止于口号,而今年部分地区去非标工作迈入了实施阶段,短期内的确起到一定效果,也同时明确非标产品的范围,并引入监督检查小组机制进行巡回督查。

  笔者认为,去非标工作绝非是一蹴而就,一朝之功,更应当将其作为一项常态化工作贯彻执行下去,在落实中逐步形成行业化,规范化,系统化。由顶层建筑设计规范行业生产,对下游使用形成规范引导和制约,同时强化企业自律监督,形成行业上下联动系统,才能更好的推动去非标工作有序开展。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返回上一级